無需密鑰,即可直接在量子信道里面傳輸秘密信息!記者22日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該校陳險峰團隊和江西師范大學李淵華等人合作,在量子通信網絡取得重要突破:他們利用量子安全直接通信原理,首次實現了網絡中15個用戶之間的安全通信,其傳輸距離達40公里。該研究為未來基于衛星量子通信網絡和全球量子通信網絡奠定了基礎。相關論文發表在《光科學應用》。
量子通信包括量子密鑰分發,量子秘密共享和量子安全直接通信等模式。量子密鑰分發和量子秘密共享是在通信雙方共享密碼?,F有的量子通信網絡主要是基于量子密鑰分發,用量子的方法在網絡中分發安全密鑰。目前還沒有能夠在網絡中直接傳輸安全信息。2000年,清華大學龍桂魯原創提出了量子安全直接通信,量子安全直接通信的特殊之處在于,不需要密碼,就可以完成信息的安全傳輸。2021年《6G研究白皮書》指出,量子安全直接通信具有偵測竊聽的能力,在下一代安全通信方面能夠展現巨大的潛力。
近幾年,量子安全直接通信發展迅速。2016年,山西大學和清華大學完成首個單光子量子安全直接通信實驗;2017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南京郵電大學完成了基于糾纏的量子安全直接通信;隨后,清華大學和南京郵電大學完成了500米光纖傳輸距離的量子安全直接通信;2020年,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和清華大學研制成功首臺具有實用價值的量子安全直接通信樣機,并在中關村論壇發布會上發布。
此次,上海交大和江西師大聯合團隊基于量子安全直接通信原理,首先在實驗中制備出時間-能量糾纏。隨后利用光纖,在通信網絡的15個用戶之間的任意兩個分發糾纏。兩個用戶之間的傳輸距離為40公里。利用和頻產生器實現貝爾態分析解碼,完成信息的傳輸。實驗結果表明,其信息傳輸率達到了1Kbp/s。
該實驗為未來通信網絡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以此實驗為基礎,研究人員可以開展更長距離的量子通信網絡研究,以及實現星地之間,乃至全球化的量子通信網絡。
(編輯:于思洋)
凡本網注明“來源:企業觀察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企業觀察報》社有限責任公司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企業觀察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企業觀察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法律責任。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相關作品刊發之日起30日內進行。聯系方式:010-68718091。